现在的购物平台上,贩卖虚拟号码的比比皆是,而早在10年前,为了减少诈骗电话和骚扰电话,我国相关部门就推行了实名制,那为何虚拟号码诈骗这种现象不减反增、屡禁不止呢?

  实名制运行十年,电信诈骗却愈发猖獗,当诈骗分子借助虚拟号码轻易绕过实名制的“防火墙”,普通人的安全感该如何守护?

  十年前,手机实名制推行时,人们期待通过身份验证让诈骗分子再无藏身之所。然而,理想与现实却背道而驰。如今,诈骗电话一开口就能准确报出你的姓名、身份证号,甚至家庭住址,这正是实名制信息泄露的恶果。

  某小区运营商为推广人脸识别门禁,竟以“送礼品”为诱饵收集居民信息,工作人员还炫耀“能掌握客户出入时间”。而这些信息最终流入黑灰产市场,成为诈骗分子的秘密武器。

  如果说实名制的信息泄露是内忧,那么虚拟号码的滥用则是外患。近些年来,以17、16开头的虚拟号码大量涌现,平常我们的sm卡都是有实体卡的,但是虚拟卡号没有,它们想要多少就有多少,拿这个来进行电诈骚扰,日均外呼量高达数万次。

  一般诈骗分子借助AI技术伪造声音与视频,而后运用虚拟号码乔装为公检法、客服等身份来施行诈骗。

  天津一女子就因接到AI合成的“领导视频电话”,掉以轻心,认为领导的话不可能有人伪装,掉以轻心被骗走95万元。更可怕的是,虚拟号码与境外服务器、虚拟货币洗钱结合,形成“去中心化”犯罪链条,资金流向难以追踪。

  那面对当前情况的泛滥,管制为何屡屡失效?一方面,虚拟运营商为追求利润变本加厉,封了一个号,还有千百个替换。换句话说,违法的成本畸低,而追查起来难度却不小。

  某虚拟运营商大量使用部分号段被罚五十余万元,但其月利润起码一百万以上,这样的处罚无异于隔靴搔痒。此外,技术追查难度大,诈骗分子利用境外服务器和加密技术,让执法部门束手无策。

  所以,想要遏制诈骗蔓延,需构建技术+制度+共治的立体防线,技术层面,应强制要求AI通话添加可溯源的数字水印,通信网关实时识别异常通话并预警。

  制度层面,应推行号段终身责任制。更重要的是,虚拟运营商对号段用途需有“连坐制度”,即号段违规时,运营商一并受罚,违规者直接被吊销资质。同时,完善用户投诉机制,设立全国统一的反诈举报平台,简化处理流程。

  而公众参与同样关键,韩国“骚扰电话举报即奖励”的经验值得借鉴,鼓励民众举报可疑号码,形成社会监督网络。此外,加强防诈教育,特别是针对老年人、学生等易受害群体,通过案例解析提升他们的识别能力。

  实名制的本质是平衡便利与安全,而非让信息“裸奔”。韩国曾因实名制导致信息泄露严重,最终废除该制度,这为我国敲响警钟。

  未来,更应严格限制非必要信息的采集,例如人脸识别、出行记录等,避免“重登记、轻管理”的老问题。而通信运营商更需承担起社会责任,不能让虚拟号码成为犯罪的遮羞布。